句子
14
收到喜欢
1
粉丝
0
关注
微信用户3760
未填写城市 | 未填写职业
共有0个专辑
没有更多了~
共14个句子
7月前
有人说,通往解脱的道路不是让自己感觉更好,而是让感觉变得更好。这方面的终极例子是十字架上的耶稣或导致他开悟的佛陀的冥想。它是面对一个人最大的痛苦,一个人最大的恐惧,丢掉概念、知道和对好坏的判断。
8月前
法国画家保罗·高更(Paul Gauguin)以其题为:「我们从哪里来,我们是什么,我们要去哪里?」的一幅画而闻名。这三个问题需要谦虚。
如果意识是绝对的存在,以至于不需要更多的「知道」,即使是在无意识中,那么就没有更多的观察者和被观察者。你和任何「东西」之间不再有任何关系。没有更多的花和单独的观察者。只有受限的心智才会「看到」东西。有限心智的活动是事物的创造;创造时间和空间的体验;创造二元性、经验和体验者。
不要用心智去「听」这些话,而是要在意识的深处认出它们所指。你是谁或你是什么的真相,超越有限心智的真相是无法透过有限的心智看到的。就像静止点不能透过运动达到。如果你想证悟思维之外的静止点,那就放下所有对思想和感觉的兴趣,所有的喜好,所有一切由心和感官产生的现象,而安住于赤裸的觉知。思想和感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现象场域。不变的是对那个变化场域的觉知。我们通常会沉迷于专注在某个对象的变化场域,以至于我们忽略了意识。
苏格拉底被认为是他那个时代最聪明的人。他以一句格言而闻名,「我只知道我不知道。」这就是苏格拉底悖论。「不知道的心」,是通往三摩地的大门。等待。保持没有希望,没有思想,因为希望将基于某些想法,并且会让能量持续流入受制约的心智。
小我,也就是你所认为的你,必须在所有冥想尝试中失败,才能实现真正的冥想。我们越接近真理,就越接近三摩地,做的越少,技巧也就越少。这些技术都是过去的一部分。我们放弃做事和做事者。我们放弃寻求和寻求者,来到无条件的当下。有些老师过分强调技巧,而有些老师则低估了技巧。重要的是要了解该技术是垫脚石。我们不需要放弃这项技术,但也不执着于它。
向上的三角形指向没有任何特性的纯粹意识;超越形式或超越世界的进化。只要我们在二元世界中运作,认同有限的心智,这两种潮流就构成了无路可走的道路。我们在显化之流和解脱之流中工作,做与不做,居住在时间限制和永恒之中。当这两个维度在神圣的结合中结合,实现一体性时,就是三摩地。
9月前
信仰是对进化冲击的臣服;深知我们正在走向本源。集体错觉,古代精神导师称之为幻象(maya),与我们对旧模式的集体依恋有关。它与人类的傲慢有关;相信我们知道我们要去哪里,我们在做什么,以及我们是谁。
自我结构是与世界接轨的介面:我们不想摆脱或破坏这个介面。而是从它那里去除认同,这样我们对「我」的感觉或存在感,就不会被束缚在一个有限的形式上。这样我们就不会在形式世界发生变化时受苦。
当我们意识到所有层次的幻象都是自性空的时候,就有可能体验到一种深不可测的非二元性,或一种言语道断的神秘结合,包含并超越所有其他层次。
亨利·大卫·梭罗(Henry David Thoreau)有句名言,“大多数人过着平静的绝望生活。”他们带着自己的歌声走进坟墓。他们的绝望来自于对自己无止境的探索。对「物」的追求;金钱、权力、人际关系、他人的认可。苦的根源在于对事物的执着心,而不是事物本身。你拥有什么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对你所拥有的东西的执着。
「无名,天地之始,有名,万物之母。」
•
必填